及時上傳當日到校學生數據,是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小學校長董彩云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2019年,甘肅省教育廳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了甘肅省控輟保學動態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各級負責人可根據管理權限實時掌握鄉、縣、市、省各級數據,及時發現疑似輟學學生并及時采取控輟措施。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就教育系統而言,義務教育學生因貧失學輟學問題也將得到歷史性地解決,這是“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標志性成果和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也是打好控輟保學這場命運之戰、未來之戰、振興之戰、長治久安之戰的意義所在。如何在今年確保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有保障”的合格答卷?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瞄準目標 啃下最后的硬骨頭
“做好控輟保學、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是貧困家庭實現順利脫貧、穩定脫貧的重要保障,事關脫貧攻堅大局,也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扎根山區教育事業近4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負責人支月英,深知教育對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性。因此,她曾多次前往學生家中勸說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
受辦學條件、地理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和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仍存在義務教育學生失學輟學問題,老少邊窮地區尤其突出。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四川涼山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孩子的上學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些地區,原有建檔立卡失輟學學生雖已基本勸返,但部分學生反復輟學的風險仍然較大。今年的主攻方向仍然是確保7至15周歲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無一失輟學。”曾多次前往涼山州調研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原廳長朱世宏告訴記者。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認為,“三區三州”和52個未摘帽縣是控輟保學最后的“硬骨頭”,要將資源、資金、政策向這些地區傾斜,確保適齡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針對已脫貧人口中存在返貧風險的人口,須加強跟蹤監測,補齊短板漏洞,防止其中的適齡兒童出現新的輟學。
新冠肺炎疫情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加試題”,也是影響脫貧質量的不確定因素。“受疫情影響,控輟保學核查工作難以全面開展。由于學校普遍通過線上方式教學,對適齡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情況的核實掌握帶來一定影響,學生實際在學情況的掌握存在‘死角’‘盲區’,相比于學生在校期間的核實,準確性還有差距。”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省教育廳廳長李和平表示。
明確責任 織密聯防聯控大網
在四川涼山州會東縣拉馬鄉,政府工作人員排查發現,有13名兒童因隨父母遠赴新疆務工導致失學。基層干部隨即組成護苗行動小組,開啟一場跨越3400公里的勸返之旅。
朱世宏表示,推進控輟保學工作關鍵是要夯實基層政府控輟保學責任。
在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省教育廳原廳長王絢看來,控輟保學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教育、扶貧、公安、司法、人社等多部門力量,各部門加強合作,實現無縫對接。要加強聯防聯控,形成社區(鄉村)、鄉鎮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家長、學校的控輟保學聯防聯控網絡。
在青海,各市州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控輟保學工作領導小組,以縣為單位建立各相關部門參與的聯控聯保機制,以鄉鎮為主體實行“一縣一策、一鄉一案”。省政府教育督導室制定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安置考核評估辦法,將控輟保學納入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領導考核內容。
朱世宏表示,從長遠來看,要加強臺賬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比對,及時全面排查摸準失輟學情況。四川通過民族地區控輟保學動態管理系統,實行失學輟學個人信息實時入庫、動態監控、逐一勸返銷賬,已實現控輟保學全程動態管理。
控輟保學離不開家長的參與配合。“確保適齡兒童受教育權不單是國家責任,也是公民義務。”王絢認為,督促家長履行監護人責任,一方面要了解貧困家庭實際困難,給予政策傾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家長監護人責任的落實力度,提高家長依法保障適齡子女入學就讀的積極性、自覺性。
精準施策 確保復學學生學得好
堅決不讓一個孩子輟學,精準幫扶,讓每一個適齡的孩子都得到合適的教育,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李靈希望小學校長李靈一直堅守的信念。在李靈希望小學,8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有些是孤兒,有些來自單親家庭。李靈的細心呵護,讓校園變成溫暖的家。
“一般來說,缺乏家庭關愛和約束的孩子更容易輟學。”李靈說,對于這類孩子,需要及時了解家庭情況,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更加仔細地關注孩子心理、情緒變化,及時疏導情緒壓力,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脫貧攻堅越往后,扶貧需求差異往往越大,對不同人群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支月英認為,要重點關注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殘疾兒童、留守兒童等群體,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王絢認為,要樹立問題導向,針對勸返生實行“一人一策”,不斷創新教育手段,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
對于復學學生,青海省堅持分類施教,對失學輟學時間長、年齡大的學生,采用普職融合形式,送入中職學校就讀或集中編班教授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能;對失學輟學一年以上、年齡較小的學生,先以單獨編班授課形式集中補課,待學習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編入普通班級就讀;對失輟學時間較短的低年級學生,編入相應班級隨班就讀。
為了改變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讀書的觀念,董彩云走訪了許多家長,得到新的啟示:“如果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上去了,管理水平上去了,我想條件再苦,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沒書讀。”
董彩云認為,要從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入手,提升學校的吸引力。加大教師培訓投入,繼續豐富培訓的方式方法,搭建好的師資培訓平臺。加強東西部協作互動,讓西部地區的教師有更多機會走出去,從外部吸收營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