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作業通知、在線提交作業、完成學習打卡……疫情期間,隨著教與學全面轉向“線上”,各類教育APP(手機應用軟件)“大跨步”地進入教師、家長和學生的移動設備。
“經歷了此次大規模長周期的在線教學,基于教育APP的在線學習方式更快普及,并將成為一種常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說。
但在教育APP快速發展的另一面,平臺違規采集個人信息,超范圍采集通話記錄、短信、位置等敏感信息,內容過度娛樂化甚至傳播違法有害信息等亂象依然突出。今年4月,浙江對“停課不停學”期間全省242款教育APP進行了專項檢查,其中54款APP被下令整改,4款受到了行政處罰。
教育APP為何亂象突出?如何切實規范發展,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
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看來,目前,教育APP準入機制還不夠嚴格和細致。
“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處理辦法,相關執法部門很難依法打擊,各類教育APP違規后多數只受到下架、罰款等處罰,為了攫取利益,不法商家往往換湯不換藥、改頭換面開發一個新APP。”劉希婭表示,近年來教育部曾多次發文規范教育APP的發展,但是還需要在政策落實落細上下大功夫。
“當下教育APP普遍存在違規采集用戶信息的問題,但對何謂‘隱私信息’界定還不明確。”鐘柏昌表示,為了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教育APP需要采集用戶信息,但如何規范這些信息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條件,依然是當前教育APP治理中的難點和痛點。
“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有與教育APP治理相關的政策法規,但是要么針對性不強,要么缺乏細化的操作條例,有必要請教育界、法律界和企業界的專業人士做逐一梳理,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鐘柏昌說。
此外,教育APP的管理主體不明、角色不清,也給教育APP的監管增加了難度。
目前,學習類APP進校園實行備案審查制,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起了“雙審查”責任制。在鐘柏昌看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其實很難承擔起審查、監管責任。
“學校和管理部門要么因無力承擔而放任各類教育APP的使用,要么采取一刀切式的禁用。此外,這種備案審查制,只針對校內,在校外環境中使用的教育APP,依然缺乏明確的監管主體。”鐘柏昌認為。
對此,劉希婭建議,強化多部門協同聯動監管機制,建立起專業組織鑒定機構進行審核與監督,幫助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甄別各類APP的安全信息。
“教育部應加強統籌管理,牽頭將注冊系統全國聯網,做好線上培訓監管的技術攻關,對利用APP等開展的線上培訓進行即時監管。”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說。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教育APP雖然還有著不少問題,但應該著眼未來看待其發展。
“當下,線上線下混合性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呼聲,通過教育APP學習和輔導,符合大部分家長和師生的經驗習慣,也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鐘柏昌說,為了防范教育APP的“副作用”而采取一刀切式的管理,并不可取,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規范教育APP的發展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