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浙江省常山縣天安村村民王紹良、劉良全等人正在田里忙著除草。5年前,這里因交通閉塞全村搬遷。如今,老村莊改造成了集休閑、科普、公益于一體的“云湖仙境”藝術村。村民們也跟著搖身一變,成了藝術村的“職工”,實現了“不出村就業、不離家賺錢”的夢想。
藝術村的投資人是80后創業者楊建平。3年前,他帶著1500萬元創業資金想回鄉創業,手里有資金,可是苦于沒有好項目。幾經輾轉,他找到了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農民學院,學院立刻派出教授團隊與楊建平進行了半年的實地考察與項目磋商,決定開發荒廢的天安村,制作“云湖仙境”藝術村項目書并通過了當地政府的立項。
藝術村施工階段,衢職院農民學院聯系了村委會,張羅著把原天安村村民們請回來,一來解決項目用工之需,二來為當地村民增加一份收入。王紹良很快就拿到了第一筆工資,非常滿意,“回到村里感覺特別親切,村民們爭著從藝術村里要工作”。
藝術村對外正式營業了,衢職院的教師們不但幫忙對外吆喝,給藝術村聚集人氣,引來客源,還將很多涉農培訓課程、團建課程引進藝術村,衢職院民宿培訓第一課堂基地也準備落戶于此。
楊建平在民宿培訓班上了解到,很多規模型民宿食材都是自種,以提高食材的安全性,“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追求的是食品營養的‘提檔升級’,必須保證質量”。由于交通不便,村民自產自銷費時費力低效,楊建平流轉了170畝地用于水稻種植。衢職院請來專家負責技術支持,設立生物多樣性科普基地,指導村民不用化肥農藥進行農事生產。
為了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衢職院策劃了藝術村稻田生日會、草坪音樂節、戶外婚禮等活動。稻田插秧、舂米、打麻糍……花樣層出的農事體驗活動讓“城里人”流連忘返。為了增加“回頭客”,衢職院又在民宿的人文理念上做文章,幫助引進了幾支高校藝術類團隊,在村里長期蹲點創作,寫生“土味”,不定期舉辦藝術展覽及拍賣。
藝術村項目豐富起來了,客源越來越多,村民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聽說家門口就有相對穩定的工作,收入也不差,我就趕緊來了。”原來在上海務工的鄭海燕,經同村人介紹在衢職院民宿管理培訓班學習了鋪床、客房服務、接待禮儀等,回到藝術村做起了民宿管家。
王紹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工資、稻田分紅,加上向游客出售的農產品,一年收入近5萬元。回到藝術村頭一年,村民們總共拿到工資200多萬元。
近年來,像楊建平這樣經衢職院農民學院培訓并成功孵化的民宿主逾千人,成為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頭雁”,驅動了近萬農民在家門口從事相關行業,引領村民向著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