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思路丨把英語課變成繪畫課?借助“任務型教學”竟有如此效果
http://www.wandqa.cn2019年01月15日 16:09教育裝備網
任務型教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強調學習者“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任務型教學是外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這是因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
對于“任務”(Task)一詞,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解讀:
Breen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認為: 一個任務是精心組織的,以促進語言教學為目的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有自己特定的目標、適當的內容、特有的學習程序以及各種不同的成果。
Krahnke認為任務只是為了語言學習而進行的具有非教學目的的活動,把課堂任務看作真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實踐。
目前,很多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時,常常會把“任務”與“練習”(exercise)進行混淆,導致在實際運用中不能真正發揮任務型教學法的積極作用。那么應該如何理解和區分這兩者呢?
任務和練習都包含讓學生完成教師設定的教學目的的內容。不同之處在于任務還具有非教學目的,通常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例如讓學生根據航班時刻表去選擇哪幾趟航班可以方便準時地趕到某地開會、讓學生聽一段錄音給小動物的服裝涂上顏色和聽歌謠做表演等,其包含非語言性的成果,屬于任務。
而練習總是產生語言性結果。例如組織學生用動詞的不同形式進行填空,進行不同的句式間的轉換或者翻譯文章中的長難句等,其產生的結果都是語言性的屬于練習。
以PEP人教版五上第六單元In a nature park中Let’s talk 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為例,老師將翻轉課堂模式和任務型教學法進行結合。通過使用青鹿智慧課堂系統,課前老師先在青鹿云平臺發送微課給學生提前學習,再根據青鹿云平臺的預習分析結果針對性地設計課中的小組任務,課中利用青鹿智慧課堂系統可實現高效的任務型教學。
該課的任務設計思路如下:
本課的語言能力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本課重點句型“Is there……” 。因此,為了激起同學們的興趣,教師以設計自然公園為任務進行課堂分組。學生以六人為一組,分角色扮演“市長”、“記者”以及“設計師”,在小組討論學習中通過運用句型“Is there……in the park?”完成自然公園的設計(口語輸出)和介紹(寫作輸出)。
在智慧課堂可支持讓學生作品實時共享的條件下,該任務意在最大化地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和進行口語練習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整個過程中,學生在任務型教學的引導下展示出對本課重點句型滿滿的表達欲望,還有學生們在分組學習中創作出各式各樣的誠意滿滿的畫作,
老師通過“隨堂拍”展示學生成果
除了創意滿滿的畫作展示外,學生不僅完成了老師預定的教學目標,而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跳出本課單詞(mountain、lake、river和hill等)的禁錮,主動向老師同伴學習新的句型和單詞以更好完成任務。
在本堂課中,教師通過對課本獨到深入的講解,結合智慧課堂教學系統,不但使得教學內容重點突出,而且設計出新穎別致的授課方式。教師采用任務型教學的方法,結合智慧課堂實時共享學生作品,成功吸引學生整堂課的注意力。
在任務情景中,學生從教師所講的一個知識點,以點帶面,拓寬到一連串的多個知識點。學生在掌握本課重點句型“Is there……”的基礎上,主動將其與“There is…...”句型進行使用情景對比。使用這樣的教學形式,無論在知識面的拓展上,還是在知識點的深入理解上,都能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
結語:
可以看到,在信息化時代,教師通過融合智慧課堂系統,任務型教學的教學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學過程也更有效地開展。運用教師“隨堂拍”“教師投屏”以及“學生投屏”等功能,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各種任務成果(畫作、文章、實驗操作或者肢體表演等)都得到及時直接的呈現、共享和反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整體教學效果都得到提高。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里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歡迎關注公眾號:青鹿教育(ID:qljy_2017)
更多信息請查看企業專區:http://www.wandqa.cn/cp53162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