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常態化如何做到高質量就業——代表委員關注疫情影響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系列報道之三
http://www.wandqa.cn2020年05月25日 09:47教育裝備網
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74萬,同比增加40萬,創歷史新高,這使得疫情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今年4月,面對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沖擊,中央提出“六保”,將保就業放在首位。疫情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話題,成為不少代表、委員和專家關注的熱點。
提高就業能力,實現量質并舉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認為,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中國就業市場本就面臨著經濟增速下行、人口老齡化、新技術革命、結構性矛盾等多種因素挑戰。其中,高校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因此,他建議高校畢業生首先要強化自身就業能力,降低薪酬預期,建立正確的職業觀。
“疫情下的線上招聘模式也是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次考驗。”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發現,不少學生缺乏線上面試技巧,不排除線上面試影響部分學生正常發揮的可能。對此,南通大學利用教育部“24365”就業創業公益直播課程、“智慧樹”就業創業課程等線上平臺,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培訓,切實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表示,能否順利就業,考驗的不只是畢業生,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能力,高校應盡力彌合學校與就業崗位之間的距離,提高競爭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民委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管培俊建議,高校要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完善并落實就業狀況對高等教育的反饋機制;提高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人才市場的契合度。“從長遠來看,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是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關鍵,高校對此責無旁貸。”
強化就業服務,實現穩中有促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面臨著既要確保學生健康安全,又要保障學生盡快擇業就業的雙重壓力。施衛東認為,高校穩中有促,強化特殊時期的就業服務,是畢業生就業質量提高的另一個發力點。
他指出,在當前疫情和經濟下行疊加影響下,社會用人需求不確定性增大,地區、行業、專業、學歷層次間的就業不平衡加劇。因此,他建議高校建立平臺信息充分及時流動機制,提升就業市場效率。高校要主動聯系用人單位,積極收集崗位需求信息,及時、精準推送給畢業生,加大動員組織力度,切實提升學生參與線上招聘、咨詢、培訓的積極性,把因疫情影響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疫情影響下,還應關注畢業生的心理狀態,加強心理疏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說,突發的疫情打亂原有就業節奏后,不少高校畢業生心理狀態不穩定,難免會影響到就業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介紹,學校目前在畢業生就業指導上進行了一些探索,組織有經驗的就業指導教師、心理咨詢師、生涯咨詢師,提供線上教學指導視頻課程;組建由就業指導專家、骨干輔導員、專任教師、企業高管、優秀校友構成的講師團,開發云上微講座;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求職技巧、考研復試、就業政策等一系列指導文章,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成功率。
高校在穩就業、促就業過程中還應重點關注特殊群體。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建議,高校要重點做好湖北生源畢業生、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未摘帽52個貧困縣生源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幫扶工作,實行動態監測,點對點了解情況,一對一跟蹤指導,一生一策針對性開展就業幫扶。同時,緊抓當前未就業學生群體,引導其不等、不拖、不挑,先就業、再擇業。
優化就業環境,實現各盡所能
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受疫情影響,此前占據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較大比例的中小企業,出現了減招、不招的情況。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釋放出了利好消息。《意見》明確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穩定擴大就業崗位是促進就業最重要的舉措。”張來斌表示,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很多央企國企都追加了用人計劃,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基層公職、事業單位招聘等能夠進一步吸納更多畢業生。
高質量就業不僅體現在就業率上,還體現在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上。“人職相互匹配,才可以保證高就業率和高滿意度,而這需要社會與高校共同努力。高校做好人才培養和就業指導,社會創造符合學生就業期望的就業機會,單靠高校一方是無法實現的。”趙繼說。
各盡所能是就業市場的理想狀態,也是高質量就業的一個指標。管培俊呼吁,政府部門、用人單位都要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使用,不要把畢業生就業作為例行公事,甚至是負擔。“僅僅說高校畢業生就業是民生工程是不夠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也是人才工程。”
(本報記者徐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