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搭建教育扶貧“快速路”
http://www.wandqa.cn2020年08月24日 11:22教育裝備網
脫貧攻堅居于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是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構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扶貧既是對脫貧攻堅最短板的彌補,也是“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而信息化作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內蘊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代表,是教育扶貧的良方,是助推教育扶貧駛上“快速路”的重要抓手。
突破信息孤島,建立貧困學生的大數據庫
“人人有學上”是教育扶貧的基礎和前提。《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保障貧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學,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針對家庭貧困學生,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突破信息孤島,建立電子檔案,實現信息的互通互聯。依托信息化建構的數據庫能夠搭建資助貧困學生的平臺,為貧困學生上得起學順暢“眾籌”,助其“上得起學”。同時能精準提供貧困輟學的學生信息,開展撿拾“遺珠”工作,勸返這些學生重回校園,助其“返得了學”。還能聚類分析和個性化分析貧困學生數據,為貧困學生提供相應培訓信息、實習信息以及就業信息,助其“脫得了貧”。
正如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專業學生王扣蓮所說:“要不是因為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的幫助,爸爸要打工很久才能湊出我的學費。”原來是學校通過“精準扶貧云”系統平臺獲取貧困生數據,減免了王扣蓮的學費。近年來貴州省實施“大扶貧、大數據”戰略,打破數據孤島,將大數據與公安、扶貧辦、民政等部門互聯互通,識“真貧”、扶“真貧”,提升教育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江西省教育廳與阿里云合作對貧困在校大學生進行云計算能力培養,幫助貧困大學生獲得相應培訓資格證書,“授人以漁”助力拔根脫貧。
臻于治根扶智,以信息化護苗
搭建思想道德修養的平臺教育扶貧既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上得起學”,又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能上好學”。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具備真才實學,才是其真正脫貧的內生根源。信息化教學超越時空的樊籬,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匯聚各類資源開展教與學,與貧困地區傳統課堂教學同向同行,是實現教育扶貧的重要進路。
在各類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背后,信息化教學實則為“共享”,一方面能夠為貧困地區帶來豐厚的教學資源,實現貧困地區教學的“供給側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滿足教學需求;另一方面能夠精準分析、預測“需求側”數據,深刻把握貧困地區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業水平等,直擊靶心。
精心培育科學文化修養的同時,貧困地區孩子的思想道德修養更需予以“用心滴灌”。信息化的運用能夠從三個維度給予貧困地區孩子以相應的“營養”。一是信息化的運用能夠助推貧困地區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的影響,貧困地區孩子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焦慮、厭學等不良心理,需要加以及時引導。信息化的運用能夠為貧困地區孩子帶來專業化的心理教師資源,搭建心理引導的多樣化渠道和平臺,使其心理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和正確引導。
二是信息化的運用能夠助推貧困地區孩子的價值引領。信息化的運用能夠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全方位、立體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渠道為貧困地區孩子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力量,對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引領。南開大學為對口幫扶的甘肅省莊浪縣建起一間間“公能”教室,蘊含大能量。學生們能夠操縱AI機器人、彈奏智能鋼琴、開展智能平板教學一體機自學、體驗3D打印和簡單編程,既培育著孩子們的真本領,又傳遞著深刻的愛國情,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引領。
三是信息化的運用能夠助推貧困地區親子情感溝通。貧困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其出現特有的“留守兒童”現象。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缺乏父母的關愛、呵護,在孤獨中默默成長,容易導致心理問題和不良習慣的產生。信息化的運用能夠為留守兒童搭建橋梁,使其及時與父母進行無障礙情感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團圓之屋”、智慧校園、釘釘平臺、視頻電話手表等,讓留守兒童與父母“隔空相見”,架起愛的橋梁,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完善長效扶貧,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師”。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教師教學能力是教育扶貧的重要一環。2019年教育部提出因地制宜開展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信息化教學示范培訓,探索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培訓改革,提高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貧困地區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直接關乎教育扶貧的實效,而信息化培訓是提升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生動力。
信息化培訓具有重要的價值承諾:一方面,是對信息化時代的回應,使貧困地區教師信息素養滿足時代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使貧困地區教師能夠高質完成教學任務。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開啟“云端課堂”,針對榆林市鄉鎮學校、區屬各中小學、幼兒園宣傳干部及全體語文教師開展講座,云端互動,助力教育扶貧。“青椒計劃”“滬江互+計劃”等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課程傳遞給鄉村教師,賦能鄉村教師,播撒鄉村教育的火種。
教育扶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追求“曇花一現”,也不是“擺花架子”,而是一項抱有“水滴石穿”“鐵杵磨針”必勝信念的工程,是一項講求常態長效的工程。尤其信息化的運用,更有助于教育扶貧建立常態長效機制,促進教育扶貧的管理規范化、參與合力化、監督立體化,亦即完善信息化教育扶貧的管理機制、參與機制以及監督機制。“扶貧先扶志,富口袋先要富腦袋”。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基,能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信息化以貧困學生數據庫為基礎,以協同教學模式為關鍵,以信息技術育人為平臺,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為主導,以常態長效機制為保障,全方位助力教育扶貧。當然,應將信息化教育扶貧嵌入當地文化之中,結合本土特色開展相關工作,切忌“一刀切”,確保脫貧攻堅戰收官取得全面勝利。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