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聯動打造勞動生態圈
http://www.wandqa.cn2020年11月27日 09:36教育裝備網
做飯、洗碗、掃地、洗衣、整理玩具和床鋪……江蘇省常州市春江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家“忙”得不亦樂乎。學校為一至六年級學生確定了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勞動內容,帶領他們參與勞動、感受勞動,在勞動中掌握技能。
在常州市,勞動教育無處不在,圖書館、博物館、農場、醫院、工廠、社區等,都是學生們參與勞動實踐的場所。而且,從活動設置到課程安排,從教學研究到評估監測,每項勞動實踐都能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習得。
常州市教育局局長杭永寶說:“常州市在政府引領、學校主導、基地參與、教研支持的‘四力’聯合作用下全面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從制定政策、研發課程、拓展基地、創新機制、營造氛圍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打通了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形成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教育大環境!
基地建設——
為中小學生營造體驗勞動文化的空間
2018年,一項關于勞動教育的網絡問卷調查在常州全市范圍內展開。調查發現,勞動實踐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中小學生勞動實踐機會減少,勞動意識淡薄,勞動習慣缺乏。
常州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張小亞分析:“部分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少、時間少、資源少,所以常州勞動教育的推進要從強化勞動意識、拓展勞動資源、培養勞動習慣上下功夫!
“我們發現,勞動教育存在許多現實困境,如價值不統一、環境有局限、課程較單一、方式無新意、評價缺抓手等!背V菔写航行男W校長萬鶯燕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認為,應該為學生創建勞動實踐的載體。
常州市位于長三角地區,北攜長江、南接太湖,不但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豐富,而且還是工業制造和智能制造基地。依據教育的“大資源觀”,常州市將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納入了教育發展總體規劃。依托新北區和武進區的新興智能制造企業,溧陽市和鐘樓區的現代農業資源,天寧區和新北區的產業孵化器,金壇區和武進區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分別打造了智能制造實踐、生態農業體驗、未來職業探索、地方文化傳承4種類型的勞動實踐基地。
“在這片土地上,你可以找到很多社會實踐基地……從今天起,帶上你的成長護照,去考察、探究、體驗、服務、成長吧!”常州市文明辦和教育局為中小學生定制了一本特殊的護照——《未成年人新時代社會實踐成長護照》。這本護照會伴隨常州所有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時光,記錄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的每一個足跡。多元而豐富的勞動實踐,不斷激發著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創新能量。
課程建設——
為學校教育建立研發勞動課程的契機
清理瓦礫、開墾田地、劃分區域……在學生們的協力合作下,常州市第一中學操場北邊的一塊荒地變廢為寶,這是該校創建的校內勞動基地“膠囊農場”。這片農場不但是學生參與農業勞動的場所,還是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實驗室”。學生利用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知識,探究紅薯肥力最優配比,堿性土壤改良實驗,光照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黑色地膜覆蓋對雜草的影響,等等!爸袑W階段需要將勞動教育與學科相結合,鼓勵學生在真實的勞動情景中解決問題!背V菔械谝恢袑W副校長韓志祥說。
勞動實踐的教育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必備的勞動知識與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提升創新精神與開拓能力。從體力層面的鍛煉上升到思維、心靈、價值層面的成長,從簡單的勞動活動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以此實現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最需要的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支撐。
從“建資源”到“用資源”,常州市的學校、教師在勞動教育課程研發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常州市堅持以學校的教育需求為先,以課程建設為本,建立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互補機制,將全市勞動教育資源為學校所用,為育人所用。
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勞技課堂中,麗華中學八年級學生在制作十字繡鞋墊、布藝文具袋、木頭折疊凳、建筑模型。在佳農生態園的農業勞動課程中,卜弋小學的孩子們頭戴草帽,在農場里栽種一棵棵蒲公英苗。在太湖灣教育大營地,湟里高級中學高一學生在軍訓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常州博物館課程中,三井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成為小館長、代言人、講解員,在不同崗位體驗服務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常州市龍城小學開辟“一米可食花園”的校園生態景觀,創設“龍城飯米粒”崗位體驗,研發“城市主人”校本勞育課程,積累了城市小學實施勞動教育的有益經驗。
為了促進勞動實踐基地課程的研發和改進,常州市建立了勞動基地課程研發責任群,從各區選擇一到兩所學校,在區域層面招募覆蓋各學段的研究共同體,協同共建。截至目前,常州市已經確立了46所中小學勞動實踐課程群研發與實踐領銜校、57所勞動教育示范校,研發了生態農業體驗、智能制造體驗、地方文化體驗和未來職業探索四大勞動教育課程群。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常州市的勞動實踐基地最終以成熟、優質的課程體系,向全市中小學校循環開設。
制度建設
為社會機構打造參與勞動教育的平臺
“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中建立實質意義上的合作,使勞動教育成為一種付出的過程、實踐的過程、面對真實問題探索與解決的過程,就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勞動的內在熱情!彪S著常州市勞動教育體系的探索,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校長徐燕娟對勞動教育價值的思考不斷深入。
勞動教育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而常州市勞動教育資源圈與課程群的形成,正好彌補了學校的短板。那么,學校與基地的互補機制如何持續平衡發展?學校教師參與基地課程開發的熱情如何保持?
這種高質量、可持續的勞動教育生態圈,不僅需要政府引領、學校主導、基地參與、教研支持的“四力”綜合作用,還需完善的資金投入、評價體系以及激勵機制。
2019年,《常州市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實踐教育的實施意見》出臺,從勞動教育目標、任務、內容、舉措和評價等多個方面構建了全市的勞動教育體系,提出建立“項目學校+基地”課程研究機制;建立“管理中心+基地”管理機制,設立勞動實踐工作指導站;建立“互聯網+基地”資源共享機制,擴大優質課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同年,常州市又新設每年100萬元的勞動教育專項經費,用于課程研發、師資培訓、績效獎勵等,并建立了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設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教師崗位等,聘請相關行業人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等等。此外,按照勞動教育“百千萬工程”計劃,到2022年,常州市將建立100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形成100門勞動實踐教育精品課程,創建100所勞動教育示范學校,評選1000名勞動實踐教育優秀導師,表彰10000名勞動實踐優秀學生。
為進一步提升基地內涵建設,常州市首創星級評估,從“組織管理、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特色建設、實施成效”等5個維度,制定《常州市勞動教育基地課程群等級評估標準》,確定24項二級指標,以此激勵勞動實踐基地優質跨越。此外,常州市“享去·常州”勞動教育電子化評價平臺的建立,打通了小學—初中—高中學段勞動實踐檔案銜接,也形成了多主體評價機制。
各大企業、單位、社區紛紛結合自身優勢,主動開發課程,積極申報基地。2019年,45個單位在經過綜合評估后被納入常州市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今年,又有53個單位進入實踐基地名單。
一系列的投入和激勵措施,使常州市勞動教育的聯動機制從“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轉變成了“自下而上”的內生動力,真正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勞動教育“生態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