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讓體育作業“嗨”起來
http://www.wandqa.cn2021年09月28日 09:41教育裝備網
今年暑假,大連市教育局下發了《大連市小學學科作業布置指導意見(試行)》,明確要求學校體育要校內外結合,科學地設計家庭作業,加強體育作業的布置與驗收,促學生養成鍛煉習慣;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讓運動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運動“菜單”線上發,內容標準都知曉
今年暑假,大連市各學校教師在充分考慮居家或社區體育鍛煉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學校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有機融合校內特色體育項目、五大身體素質內容和學生樂學的民間游戲等,精心制定假期體育家庭作業“菜單”。同時根據“菜單”內容,有針對性地錄制對應動作視頻,通過微信、QQ、釘釘、網盤、校園公眾號等信息媒介共享給學生和家長。“菜單”讓家長和學生能夠清晰了解假期體育鍛煉的內容、練習方法,以及所能達到的健身效果。教師們在“菜單”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選擇性、層次性和趣味性因素,涵蓋必練內容、選練內容和自選內容。學生以此為依據,結合自身需求進行自主選擇練習。
“假期開始時,孩子回來說每天要完成體育作業,還從學校帶回一個籃球。起初我不以為意,因為孩子太小,但沒想到的是,經過體育教師線上教學、指導,孩子帶給全家一份大大的驚喜!身高1米多點兒的小家伙,居然把籃球拍得鏗鏘有力,就好像在手里生了根,不看時拍球也不會掉地。”新華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王笑麗興奮地說。
家長和學生除了知道練什么、怎么練之外,還需要明確練到什么程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們針對“菜單”內容,制定了不同等級的評價標準。在關注運動技能發展的同時,還注重態度、情感維度的評價,綜合全面地評析每一名孩子的家庭體育作業完成情況。
體育家庭作業的“菜單”和標準有效幫助學生實現了玩中學、學中練,穩固體能、提升技能,促進健康的目的。
運動方法線上教,科學鍛煉效率高
大部分家長缺乏專業的運動知識儲備,不能科學地指導自己和孩子有效參加體育鍛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們精心備課,針對性地錄制了完整運動健身活動方法及運動負荷測量、調整方法等微課及短視頻。如: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兩個環節對應的示范講解等,幫助他們掌握體育運動常識性知識。
西崗區大同小學的家長王冬梅說:“以前我根本不懂為什么要進行準備和放松活動,覺得是在浪費時間。通過學校共享微課,我了解了熱身和放松的重要意義,了解到要想達到鍛煉效果,每次運動時間至少要持續30分鐘以上。準備活動的合理心率區間為120至140次/分,微微出汗是達到準備活動目標的直觀表現。現在我和孩子都掌握了準確測量心率的時機和方法,并能根據實際鍛煉情況進行合理調整。”
運動效果線上評,親子同練一起行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落實校外鍛煉計劃,教師們定期組織線上“云展示”“云競賽”活動。“云展示”過程中,學校鼓勵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如,一家三口合作跳繩,可以采取爸爸搖繩媽媽和孩子跟隨跳、父母搖繩孩子跳等多種形式。爸爸和兒子一起踢足球;媽媽和女兒一起打排球;爺爺帶領兒子、孫子、孫女到小區練太極,營造祖孫三代共同參與運動的良好氛圍。如今小區內、公園里“家庭體育運動會”越來越普及,實現了學校體育帶動家庭和社會體育發展的目的。
家長的參與,同伴間的競技,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和不斷努力的斗志。不少家長感嘆:“親子運動不僅讓我釋放了壓力,鍛煉了身體,感受到運動的樂趣,還讓我和寶貝增進了交流和默契,帶給全家不同以往的感受。”
有學練、有展評,才能讓學生更加清晰準確地定位自己的技能水平和體能狀況。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學生鍛煉效果,查漏補缺,體育教師們不斷探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豐富性。一是改變教師“一言堂”的評價方式,以運動檔案建立和線上運動展示實施為途徑,實現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和家長評的評價主體多元化。二是建立形式多樣的評價積分體系。既有橫向比較的技能維度評價分數方式,也有縱向比較的自我提高幅度變化的積分方式。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學生假期鍛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讓孩子和家長針對評價結果,及時找原因、尋方法,合理調整、補充、完善。
運動檔案線上建,家長孩子共記錄
學生參加展評的內容相對碎片化,無法系統、全面地記錄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體育運動檔案的建立,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需要家長和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天完成體育作業的同時,堅持填寫教師下發的運動成績跟蹤記錄表。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可以清晰地比較出同一練習內容的進步情況,準確了解自己的鍛煉效果。還可以將自身的打卡、展評照片或視頻上傳到網盤的個人文件夾中,更加直觀具體地比較出不同時期自身的練習效果差異,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
體育家庭作業是一項利國益民的民生工程,是指導學生進行自覺鍛煉、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形式,科學地實施體育家庭作業,有利于增強青少年體質,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健康觀。
(作者單位系大連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