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哲學家
http://www.wandqa.cn2021年12月29日 09:39教育裝備網
《價值的理由》是陳嘉映先生的思想隨筆集,分三輯:第一輯為2010年夏為《財新·新世紀》所寫的十二篇專欄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嗎?》《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訂;第二輯是圍繞當時研究題目所寫的一些文章,部分內容后來并入《何為良好生活》;第三輯為演講、序與訪談。
有學者這樣評價陳嘉映的愛“講理”:“乍看有點兒‘繞’,但讀進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只是日常看不見它,哲學來幫忙,便有了《價值的理由》。嘉映思得深,講得巧,短章中能見出他幾十年的殫精竭慮。真希望讀者不同意他,和他講道理,講來道去,就涵養出智慧與自由的心靈。那兒才是我們該待的地方。”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邏各斯(logos)的動物,由于“logos”一詞的多義性,這句話常被譯為“人是語言的動物”或“人是理性的動物”。查爾斯·泰勒在談論關于“人”的這一定義時評論道,“人是語言的動物”,這最終無疑會包含某種觀念,即理性(reason)于人類生活而言是關鍵性的。這里的“reason”一詞在漢語中也有多種譯法,除了“理性”之外,我們平時用得更多的是“理由”,而陳嘉映先生則傾向于用“reason”一詞來對應“道理”,他指出,“logos”和漢語“道”的互譯常被視為佳譯,兩者多重吻合,突出表現在同時兼指言說和道理。
由此看來,人、語言、理性(理由、道理)這些概念就有某種內在關聯。泰勒那句話要是說得更通俗一點兒,就是道理、說出道理、給出理由,這些是和我們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試想,人這一輩子,誰沒問過幾個“為什么”呢?恰如陳嘉映先生所言,人但凡有點兒靈性,不可能不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感到困惑,繼而加以思考。哲學也就起源于人類的困惑,因此我們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哲學家。區別在于,一方面,一般人對“為什么”的追問往往幾個回合下來就淺嘗輒止了,不像哲學家那樣愛尋根究底;另一方面,相較于哲學家既關注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這在自然科學尚未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前尤其如此),也有在社會人事、倫理道德領域的諸多思考,一般人的困惑更多來自后者,特別是從日常生活中來的關乎價值選擇、行動理由、目的意義等方面的思考,比如,“救黑熊重要還是救助失學兒童重要”“應該為自己多考慮一點兒還是為別人多考慮一點兒”,乃至“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義為何”,等等。
陳嘉映先生認為,在科學取代哲學成為世界機制理論的提供者后,哲學自身的意義就越發存在于生活世界,更多和“理由”意義上的“為什么”打交道,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復歸,“哲學探究事物之所以如此的道理,嘗試貫通這些道理,一開始就不是出于純粹求知的沖動,而是通過求知領會人生的意義,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哲學不能只是象牙塔中的體系建構,它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撐。
《價值的理由》中的諸多篇章明顯體現出這樣一種智性的追求,其中的主要篇目來自陳嘉映先生撰寫的專欄文章,雖是出于友人稿約,但以這樣一種方式與潛在的讀者談論哲學,未嘗不是陳嘉映先生樂見其成之事,“唯因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個哲學家,哲學才是一項有意思的活動,如果只有職業哲學家談哲學,哲學就會變得很無聊”。
(作者系上海電機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