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課堂語言提升藝術教育成效
http://www.wandqa.cn2024年01月08日 09:55教育裝備網
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基本途徑,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具有深遠意義。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學校藝術教育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藝術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小學課堂上的教學語言也在發展變化。雖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詞匯和言說方式,但語言的發展與演變有著內在規律,在課堂上使用網絡流行語還是要慎重。筆者在對美術、戲劇等藝術課教學進行調研時發現,教學語言的不規范會直接影響藝術教育教學的效果。
初學者聽不懂行話。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行話。行話與流行網絡用語有一個共同點,即通過零星、簡單的字詞,巧妙地概括一種情形、道理或復雜感受。藝術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性,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涵多,于是交流中說行話的現象比較普遍。大多數行話是業內皆知的,也有些行話傳播范圍較小。戲劇導演對演員說行話,高校教師對藝術類專業學生說行話,無疑大大提高了表達效率,畢竟行話是業內人一點即通的語言。但大多數行話不等于專業術語,也并非規范的教學語言。在中小學藝術課教學中使用行話,必須考慮行業門檻。面對初學者特別是未入門的中小學生,如果不加解釋地使用那些公認的或小眾的行話進行課堂教學,溝通交流還會那么傳神、有效嗎?答案是否定的。調查發現,許多學生對行話犯糊涂,不知老師所云。因此,面對初學者,教師還要規范使用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不規范影響藝術教育效果。行話具有讓人心領神會的巧妙性,其中不乏普遍接受的專業用語或術語,如俄國戲劇教育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表演理論中的“有機天性創作”。但也有些行話是非常隨意的表達,即使是業內人熟知的某些行話,也缺乏標準的學術釋義、專業含義,難以傳達科學、準確的教學信息。以美術課上流行的“油膩的繪畫”這一行話為例,“油膩”是許多素描教師常對藝考生說的行話,但初學素描的學生聽后卻墜入云里霧里。“油膩”這個詞具體到所評價的作品,含義各有不同,如素描作品細節處理不佳、作畫套路過于呆板,或所畫人像看起來滿面油光等。由于“油膩”一詞在這個場景中缺乏規范性、準確性,學生無從斷定老師具體所指是什么。因此,使用類似“油膩”這樣的行話進行美術課教學,自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如果沒有很強的悟性,特別是長年累月的情景體驗,就無法理解這類行話的含義。
教學語言不規范現象有其內在根源。從中小學生藝術培訓班、高中生藝考培訓班到藝術院校課堂,藝術類專業教學語言不規范的現象并不罕見。在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的同時,教學語言不規范的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從社會教育機構、藝術圈蔓延到課堂。部分走上教學崗位的藝術院校畢業生,當學生時耳濡目染習得了老師們的行話,執教時往往不假思索地把一些含義模糊的行話用在教學上。比如,有的年輕教師在指導學生排戲時,不由自主地沿用當年老師教導自己的語言:“你這是在表演喜悅嗎?”他試圖用這句話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表演缺乏真情實感。但學生缺少專業基礎,缺乏系統的戲劇訓練和完善的理論知識,自然無法領悟老師的真實用意。由于老師沒有使用準確而易懂的教學語言,學生聽到這個點評后,自然不會以明確的思路審視自己。此情景下,老師簡單的行話變成了客觀上的偷懶,未能把指導意見言傳到位,而是把意會的包袱扔給學生,使許多學生不知所措。
從教學標準和實操層面入手,解決教學語言不規范的問題。教育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復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種“藝術”。教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教學的主要表達方式,藝術類課堂教學的語言使用對于高質量的思想表達非常重要。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進行藝術教學,不僅是教學標準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教學語言不規范、行話相對較多的問題,需要從完善課堂教學語言標準、規范教學行為等方面加以解決。
首先,教育管理部門應分類完善藝術類專業課堂教學語言標準。在廣泛調研掌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藝術專業,組織專家制定科學規范實用的語言教學標準,規范課堂知識傳授范式,科學闡釋該專業課堂教學常用的基本概念、術語、原理、技術、要領等,以標準的課堂教學語言取代含義模糊的行話。其次,對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嚴格的教學語言訓練和規范的藝術理論熏陶。藝術教育專業應以培育高質量的藝術教育人才隊伍為目標,按照教學語言標準開展教學,對未來的藝術教師進行規范的語言養成訓練。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嚴把語言關,避免使用一些含義不清的行話。同時,引領高校學生結合藝術實踐加強藝術理論學習,加深對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常用術語和教學語言的理解,學會使用標準、規范的學術語言或教學語言進行表達。只有這樣,今天在校的藝術學習者才能成為明天合格的中小學藝術教師,有能力使用規范、嚴謹的語言開展高質量的藝術教育,帶領中小學生進行充分的藝術體驗,提高其認知和表達能力,進而帶動美育社會效果的全面提升。
(作者系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