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建構審美生活和學習
http://www.wandqa.cn2024年01月18日 13:38教育裝備網
編者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提出到2027年,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本版刊發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重大意義、實施要點進行闡釋,以期為相關工作的推進有所啟發。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融合,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分學科推動制定美育教學指引”,“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促進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通知》指出,到2027年,跨學科優質美育資源體系初步建成。新時代如何構建跨學科美育教學?現代信息技術如何浸潤跨學科美育教學?
新時代跨學科美育教學構建。中國古代和西方跨學科審美教學思想源遠流長。中國古代通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綜合學習,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古希臘時期的“七藝”被列為教學科目,包括政治、倫理、雄辯術、幾何、天文、算術和音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不受學科的限制,廣泛涉獵倫理學、心理學、修辭學等眾多領域。當時,“跨學科學習”的概念雖未被明確提出,但已成為培養完美人格、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經之途。19世紀,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跨學科關系的知識論》推動了跨學科運動,21世紀,跨學科和整合課程成為國際范圍內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素養的重要舉措。因此,為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就要進行跨學科學習,推行跨學科美育教學。
浸潤式“美育跨學科”教學,主要是在強化藝術學科審美化教學基礎上,實施多維度跨學科教學。第一維度是藝術學科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之間的跨學科教學,第二維度是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如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的跨學科教學,第三維度是藝術與科學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的跨學科教學。跨學科美育教學要以藝術為起點,直接關聯教學目標、學科基本概念、原理、單元活動等,為整個學習活動提供核心支點。將各學科緊密結合,關注跨學科思維培養、科技創新的同時,要促進地方戲劇、民間藝術、詩書畫印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美術文化的跨學科互動,將家國情懷之韻貫穿于審美活動,幫助學生發現美、認知美、體驗美、擁有美、升華美。
挖掘各學科蘊含的豐富之美。各學科都蘊含著獨特的美,是進行美育的有效載體和媒介。
各學科中都蘊含品德美。我們從文學詩詞歌賦中感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頌之美、從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中感受高尚人格之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宇宙萬物也有“人格”,具有類人的“品德”。從數學、物理等科學學科中,能夠感知宇宙博大雄渾之美、感受大自然無私奉獻之美,能夠體會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大德之美。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品德美的內容,幫助學生從“知”到“信”再到“行”,讓學生將美的道德知識向美的道德行為轉化。
各學科中都有社會美。社會美的第一種類型是人的美。在科學、音樂、美術課上,我們欣賞人體自然美和人的內在素質美。人體美是自然的一種作品,四肢五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適當的身材和美好悅目的色澤,便產生了美。此外,人的內在素質美,如風度氣質、言談、舉止、態度等,相較于自然美更加重要,如堅守信仰、大義凜然等精神氣節之美。
各學科中都有科學美。科學美既指科學本身的美,也指科學所揭示的自然之美。它是人類在探索、發現自然規律、創造、發明中所產生的成果。如元素周期律理論所揭示的規律,給人以深邃雋永的美的享受,中醫學的陰陽、虛實、寒熱、表里等以理論結構的合理勻稱、相互聯系的豐富多彩等反映了科學之美。
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構建跨學科美育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成為建設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育教學,強調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美感和創造力的培養,實現對學生個性化培養和評價,提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凸顯信息科技課程的跨學科屬性,需要在與學生生活、學習經驗相關的數字化場景中,明確學習目標,以問題鏈的形式組織學習任務,設計與學習任務相關聯的表現性學習評價。同時,要依托教師群體形成跨學科思考的教學理念,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跨學科共同體和技術賦能的支持保障體系。一方面,教學要以跨學科美育教學的形式重構課程內容,引入體現美的生活價值、具有真實性的學習問題和實踐,建構有意義的審美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跨學科美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成為核心環節。教師隊伍需要建立跨學科共同體,實現學科間的互補支持,將信息技術作為跨學科學習開展的重要助力,為教師的美育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全過程的數據記錄、可視化的教學管理、精準的教學診斷,并為跨學科共同體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教研環境。
隨著信息技術愈加成熟,大量信息化設備裝備于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等多個場所。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活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改進評價過程,實現資源共享和創新發展。
學校還可以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頒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的號召,在“美麗系列”建設工作中貢獻力量。比如,充分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科教館的高科技數字場域,宣傳美麗中國建設生動實踐,并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讓祖國年輕一代牢固樹立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的崇高理想。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