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
http://www.wandqa.cn2023年05月29日 15:37教育裝備網
教監管〔202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黨委宣傳部、網信辦、文明辦、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委、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信管理局、財政廳(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廳(局)、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黨委宣傳部、網信辦、文明辦、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團委、婦聯、科協、少工委,中國科學院院屬各單位,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雙減”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課程體系,修訂科學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用好實踐場所,推出優質資源,做強品牌活動,推進學科建設,開展科學研究,調動社會力量,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礎。
2.工作原則
重在實踐,激發興趣。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激發中小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做到學思結合、寓教于樂,自覺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質、增強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國情懷,努力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引導孩子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
重在集成,盤活資源。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基礎上,集成增效,整合校內外資源,精準對接學生需求,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菜單自選方式供全國中小學校和學生自主選擇,塑造科學教育新動能、新優勢。
重在融合,內外聯動。注重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統籌普及與提高、選拔與培養,重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相關學科橫向配合,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引領中小學科學教育,推動“請進來”“走出去”有效聯動。
重在全納,幫扶指導。強化宏觀調控,將科學教育項目和有形資源重點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進行關心幫扶指導。
重在協同,系統設計。推動健全地方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有效聯動、密切配合的科學教育協作機制,并不斷完善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系統做好科學教育頂層設計,全面強化工作部署、推進、監測、指導,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提升科學教育實施效能。
3.主要目標
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各方資源有機整合,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科學教育教師規模持續擴大、素質和能力明顯增強,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明顯健全,科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
二、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
4.健全課程教材體系,完善科學教育標準。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要,加強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課程標準及教材修訂完善工作,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統籌規劃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體現實踐性、綜合性。在科學教育教材中加強國產軟件應用引導。將教輔書納入監管體系,確保教輔書的思想性、科學性。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組織研制適配課程資源并向學校免費提供。將學校課程、課后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進行一體化設計。
5.深化學校教學改革,提升科學教育質量。各地要加強教學管理,按照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不斷優化教案、學案,加強對學生有針對性的科學教育指導。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提升作業設計水平,培養學生深度思維。探索項目式、跨學科學習,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落實科學及相關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加強實驗室建設。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并注重利用先進教育技術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組織遴選實驗教學精品課程。發揮各級教研部門和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甄別、培育、推廣先進教學方法和模式。
6.創造條件豐富內容,拓展科學實踐活動。各地要按照課程標準,開展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應不少于10%的教學要求。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原則上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要“請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開展實踐活動。在“請進來”方面,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少年科學院、流動科技館、流動青少年宮、科普大篷車、科技節、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在“走出去”方面,組織中小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
7.納入課后服務項目,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各地要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最基本的、必備的項目,開展科普講座、科學實驗、科技創作、創客活動、觀測研究等,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加強對學生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指導,引導支持有興趣的學生長期、深入、系統地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健全第三方機構進校園機制,統籌利用社會優質科學教育資源。
8.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增加并建強一批培養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的師范類專業,強化實驗教學能力。探索選拔和培養一批高水平、復合型的高中階段理科專業教師。在公費師范生、“優師計劃”等項目中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比例。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培養,從源頭上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科學類課程教師供給。在“國培計劃”示范項目中專門設置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升級實施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提升行動計劃,增強科學教育意識與能力,探索開展科學教育專業水平認證工作。落實小學科學教師崗位編制,加強中小學實驗員、各級教研部門科學教研員配備,逐步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各地要切實激發廣大教師參與科學教育的積極性、創造性,探索建立科學類課程教師多元評價機制。
三、用好社會大課堂
9.全面動員相關單位,服務科學實踐教育。強化部門協作,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和工農企業等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的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臺、載體和資源,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鼓勵各有關部門、單位建立“科學教育社會課堂”專家團隊,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課程和項目。結合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推動各地建設具備科普、體驗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深化環保設施開放,豐富環境科普內容形式,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利用家長學校、兒童之家、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服務形式和模式,面向廣大家庭和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
10.引導企業援建基地,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各地要積極動員各類企業,尤其是與高精尖技術密切相關的企業,以企業捐資、掛牌、冠名等形式,為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提供設備、器材、圖書、軟件等,培訓專業講解人員。引導高科技工農企業開展“自信自立技術產品體驗”活動,鼓勵中小學生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引導中小學生在現實生產生活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體悟勞動精神、鉆研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
11.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引領科學教育發展。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勵機制,引導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安排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適當開放,協同組織科學夏(冬)令營等,為科學實踐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各地要搭建平臺,支持中小學與高校、科研院所聯系,用好相關實踐資源。推動大學與中學聯合教研,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更好銜接;倡導聯合共建創新實驗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大學、中學雙導師制,進行因材施教。
12.推動全媒體傳播,營造科學教育氛圍。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推動中央主要媒體所屬新媒體平臺開設科學教育專欄,加大對科學教育的宣傳引導力度,激勵中小學生樹立科技報國遠大志向。將科學教育納入“雙減”宣傳工作矩陣重點任務,鼓勵中央和各地主要媒體與各級各類科學教育機構、科技類社會組織合作,加強原創科普作品創作,積極推進科學教育傳播創新,營造重視支持科學教育濃厚氛圍。
13.優化數字智慧平臺,豐富科學教育資源。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鏈接科學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各界制作上線“科學公開課”“家庭科學教育指導課”等,不斷豐富平臺資源。建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學課、科學教育場所資源庫,強化資源征集、對接、調度機制,高效有序安排地方及學校選擇使用。
四、做好相關改革銜接
14.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形成學校教育有益補充。各地要合理規劃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總體規模、設置標準、審批程序,引導機構合法經營、規范發展,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將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實施全流程監管?筛鶕䦟嶋H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適當引進合規的科技類非學科培訓課程。
15.嚴格競賽活動管理,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精神。各地要加強正向宣傳引導,指導中小學生理性選擇參加“白名單”競賽,搭建中小學生成長平臺,發現有潛質的學生,引導其積極投身科學研究。指導各競賽組織方在競賽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參賽學生家國情懷;突出集體主義教育,為參賽學生未來從事有組織科研打牢思想基礎。
16.統籌拔尖創新人才項目,探索選拔培養長效機制。各地、各有關高校要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有效模式,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明確“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項目在選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側重點,細化支持措施,推進有序實施,提高培養效率。推動各類學校強化跟蹤研究和總結,實現在有潛質學生的發現方式、培養路徑上取得實效。試點建設科技高中,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銜接。
17.推進中高考內容改革,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各地要完善試題形式,堅持素養立意,增強試題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減少機械刷題,引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加強實驗考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建立由學科命(審)題人員、學科秘書、教育測量專家、命題組織管理人員等組成的高水平命(審)題隊伍,優化隊伍結構。強化中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職業目標。
18.重視體系化設計安排,助力不同階段有機銜接。各地要根據各學段側重點,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向各級各類教育有機發展延伸。注重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階段科學類相關課程的聯系與融合。鼓勵本科階段開設《科學技術史》選修課。強化研究生階段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和創新思維。
19.實施家庭科學教育,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各地要突出科普價值引領,聚合科普專家力量,推出家庭科普公開課,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科普活動,打造“家門口”科學教育陣地,推動科學教育走進千家萬戶,提升家長科普意識和學生科學素質。
20.強化學科專業建設,開展科學教育研究。強化科學教育學科專業建設,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研究的支持。推進科學教育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建設。鼓勵高校、教科院、科研院所建立科學教育研究中心,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加強教師國際交流,掌握國際科學教育動態,吸納優秀研究成果。
五、加強組織領導
21.全面系統部署。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細化完善措施,確保科學教育落地見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成立由科學家、各領域科技人才、科技館所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輔導員組成的專家團隊,加強謀劃指導和推動落實。搭建中小學科學教育研討交流平臺,推廣典型工作案例,總結優化改革發展路徑。
22.落實經費保障。統籌各方資金和項目,廣泛爭取社會資助,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支持力度。各資源單位要堅持公益定位,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服務。用好現有彩票公益金項目,切實做好教育助學、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工作。積極爭取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支持,加大對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特殊兒童群體支持力度。
23.強化項目引領。實施“校內科學教育提質計劃”“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千家萬館’科學教育總動員行動”“科普進萬家行動”“少年科學院”“中西部地區科學教育場所援建工程”“全媒體科普行動”等重點項目,適時發布重點項目方案。設立實驗(示范)區、實驗(示范)校和示范性基地,引領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發展。
24.實施監測指導。加強科學教育調研指導,層層壓實責任。強化動態監測,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分析研判,公布相關結果。按時完成科普資源統計調查工作,強化對資源薄弱地區建設引導。及時宣傳工作進展和成果,提高人民群眾感知度、認可度,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中國科協全國少工委
2023年5月17日
(來源: )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