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向社會敞開大門本應是常態
http://www.wandqa.cn2024年04月03日 09:39教育裝備網
自行登記報備,甚至無需預約,刷身份證即可。近來,多所在京高校陸續宣布,面向社會開放校園。只需簡單操作,校外人員就能便利入內,感知高等學府的魅力。
這些舉措,不僅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校園美景共賞,還帶動了產學研合作創新,引得市民游客齊聲叫好。其實,從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高校大門熱情打開,其價值絕不止于市民游客交口稱贊、教育資源的共用共享,更應該是開放辦學的常態。
不管是沿襲于其悠久校史的建筑,像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還是取材于所在城市的建筑,如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很多都是全開放的校園。向社會緊閉大門,營造純粹的環境,也許能夠培養學生單純向學的精神品質,但也會讓學生與社會脫節,使得學生無法更好融入社會而生出一種無力感。本世紀開放辦學的典型案例是建在陸家嘴金融區的上海紐約大學。學校固定設有校園開放日,允許有意向填報上海紐約大學的高考考生參觀校園、進行咨詢……而近來北京多所大學嘗試與社會融合,將自己的資源優勢和社會密切連接,也邁出了回歸正常的關鍵步伐。
高校向社會打開大門,也是破解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問題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核心素養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條: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反觀當下,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難并存,就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有關。當前為學生敞開一扇密切接觸社會的大門,讓他們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讓學術研究貼近社會需求,無疑將改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高校向社會打開大門,也是提升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重要舉措。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講,被需要是推動生命意義提升的重要一環,看到被需要、看到不足,可以催生學生的內驅力。學校敞開大門,既減弱了校園與社會的距離感,也為很多面向社會的活動搭建了校園內的平臺,必將推動學生社會生命全面發展,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掘自身潛力,提升自身創造力、創新力的催化器。
高校向社會打開大門的程度與方式,也是學校治理能力的一種體現。簡化入校程序,市民不用預約就可進入校園游覽、參觀,甚至圖書借閱、體育場館打卡運動等,這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后,體現了學校在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作出的努力,同時也在不斷考驗著學校在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方面的水準。能否通過便捷的“入門”程序,有效服務前來參觀游學的市民,同時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催生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甚至是教學質量提升,都是學校需要盡快研究和面對的一項課題。同時,面對眾多復雜的游覽群體,守住安全底線,護住師生生命財產安全,也是對學校治理能力的考驗。
在為高校的熱情開放歡呼的同時,也期待更多高校以更開放的胸襟回應社會的呼聲和期待。此外,高校還可以細化具體舉措,比如將特色場館、特色專業、科研成果與社會資源密切對接,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為其他高校提供范式。再比如,在為中小學生提供可選菜單上多下功夫,“教育分階段,學習不分層”,真正實現育人資源和育人價值最大化等。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