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到大學春游是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
http://www.wandqa.cn2024年04月07日 09:16教育裝備網
近日,上海盧灣一中心小學組織了別開生面的春游。一到五年級的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單,走進向往已久的大學校園,做實驗、聽講座、邊游邊學,當了一天的“大學生”,不僅記錄下春天里這些大學的樣子,也在心里種下向往的“種子”。
春游是中國傳統的習俗。古時人們流觴曲水、騎馬踏春、踢蹴鞠、放紙鳶,回歸自然、共享風物。《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弟子探討人生的志向時,曾點有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悅情悅志的審美理想頗得孔子贊許。具有極高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蘭亭集序》,也是王羲之在與友人春游之后寫就的。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正是引領青少年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煉體魄的好時機,學校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春游活動,讓春游的樂趣更添了一份新意。
寓教于樂的春游更有意義。春游,是每一個孩子的企盼。一些學校通過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的方式,解鎖了春游的多種玩法,無論是圍爐煮茶、拍照賞花、科學探秘,還是職業體驗、勞動實踐,既尊重了青少年的成長規律,也把豐富的教育意蘊融入在成長的快樂時光里。青少年是人生的起步階段,一棵有創造力的幼苗絕不是通過“雞娃”“內卷”可以茁壯生長起來的。讓興趣為智慧領航,讓探究為成長賦能,就像《時間之書》中所言,做好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春游最大的價值在于啟發青少年觀察世界的好奇心和興趣。讓青少年走進大學的實驗室,帶著問題打卡任務,在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子們更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求知渴望。課堂之外,無論是走進田野還是走進大學,處處都有他們渴望探究的空間。科學探秘、生物科考、文化體驗、農場勞作,都是把好奇和興趣的種子種在學生們心田的形式。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源自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是對問題有著極度的好奇心。”科學探究一定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興趣,關注青少年的興趣所在,為他們打開的不僅是科學的大門,更是人生成長的大門。我們要看到的不僅是向往的種子在春天破土,還要終身成長。
要充分發揮大學的資源優勢,共繪育人“同心圓”。學段是可以劃分的,但成長一定是連續的。從父母到孩子,從大學到小學,教育應該是接力傳承的過程。大學應該轉化更多的資源優勢服務于大中小育人一體化,與中小學共繪育人“同心圓”。讓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與大學親密接觸,走進實驗室、走進報告廳、走進博物館,零距離、真實感地體驗大學之“大”的魅力,對于涵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將產生如入芝蘭之室的影響。
素質教育需要青少年更多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隨著“雙減”政策落地,青少年的周末和節假日有了更多走出學校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的時間。其實不僅可以春游,還有更多的時令游學可以開展,不僅學校要為學生創造游學、研學的機會,家長也可以多陪伴孩子一起“趣游”。把素質教育和游學、研學活動結合在一起,讓青少年獲得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