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要素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http://www.wandqa.cn2024年05月08日 09:15教育裝備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數字化的關鍵作用,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日前,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出席第十四屆教師專業國際峰會時提出,“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知識創新加速推進,給教育帶來全新挑戰和機遇。要高度關注并公平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化等創新要素賦能教育,重視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開放包容品質,推動跨文化交流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穩步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特別是在教育數字化領域,已經取得較大的成就,開辟并不斷拓展教育發展的新賽道。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在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上仍存在一些短板。面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中國日漸走近國際舞臺中心的新格局。如何培養一大批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的人才,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實現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仍值得深入探討。實際上,通過教育方式創新和用好數字化等新元素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開放包容品質,的確是行之有效的破題之策。
思考能力主要表現在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在當前信息高度發達和收集成本相對低廉的時代,培養人才思考能力尤為重要,有助于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合作或協作能力是國際社會對人才的普遍要求。在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多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合作能力對科技創新、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日趨增強。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合作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及其教學方式。教師自身應樹立思辨、創新與合作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采取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實踐式等教學方式,主動營造容錯度高、情境性強的授課環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根據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小組學習,逐步培養合作意識。
開放包容品質是國際化人才必備的軟實力。在當前我國推進高水平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具有開放包容的品質,有助于服務我國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對此,高校應在樹立強大“四個自信”基礎上,鼓勵學生樹立全球視野,培養開放包容品質。建議進一步創造學生國際交流機會,包括強化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擴大中國學生出國留學規模,吸引優秀外國學生赴華留學。不同層級學校在課程設置中要鼓勵開設各國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情國情相關課程,增設有關國際形勢和熱點話題課程講座,激發學生豐富相關知識的興趣。高校可創新開展國際合作模式,豐富長短期留學項目形式,創造國際化校園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對外交流活動,多邀請國際學者訪學講座或舉行多邊學術論壇,積極探索模擬聯合國、短期訪學考察等活動,開拓學生全球視野,培養學生全球素養,為推動跨文化交流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考慮到教育數字化是我國近年著力打造的教育發展新賽道,建議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對人才培養領域的革新作用,搶占先機、用好相關工具。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因其高度個性化以及廣泛跨學科屬性等特點,給教育實踐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為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國際視野提供了有力工具。加快人工智能等融入現有教育體系進程,建議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與信息技術公司合作開發適合學生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并將其有機嵌套進課程體系中。課程設計因應調整,一是面向不同教育層級的學生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認知教育,培養學生建立駕馭人工智能的意識與能力,做好合理使用監管;二是開設人工智能應用課程,結合學生特點個性化設置相關課程,重點幫助學生進行邏輯訓練、思維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大量信息進行創新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并及時用好多樣化反饋,提高學生應用新工具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重點培養教師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開展教學實踐的能力。教育研究機構可加快對人工智能等賦能教育體系長期影響的研究分析,就新技術框架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進行探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輔助下團隊協作和技術攻關的新模式。現有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應進一步擴大內容池、提高覆蓋率,豐富各領域、各國家相關知識內容,便利不同地域學生通過平臺建立國際視野。
人工智能賦能現代教育教學以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大勢所趨。面對人工智能、數字化等創新要素賦能教育,引導學生借助人工智能開展自主性多元化學習的同時,更要回歸教育本質,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其合作能力和開放包容品質,從而著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