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全力打造智慧教育新區——數字化點燃教育創新引擎
http://www.wandqa.cn2024年08月19日 09:10教育裝備網
“當初教委說‘辦家門口的好學校’,現在這個承諾實現了。”近日,記者在重慶兩江新區采訪時,在不同的學校頻頻聽到教師、家長發出這樣的感慨。
2011年,我國第三個、內陸省份里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落戶重慶兩江新區。立足現實情況,兩江新區錨定新賽道——教育數字化轉型,自2018年開始全力打造智慧教育新區。截至2024年4月底,全區智慧課堂的激活教師人數達3081人,占全區教師的64%;建設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20所;全區超過50%的學校探索實施數字化“五育”評價。
如何下“活”教育數字化轉型這盤棋?記者走進重慶兩江新區,尋求答案。
因校制宜尋求數字化應用渠道
2021年,兩江新區啟動5G教育雙域專網建設工程,全區50余所學校逐步實現共享10G高速互聯網出口帶寬,實現教育數據異地、快速、安全交互共享。網絡環境建設基本問題解決了,下一步該做什么呢?
挑起這個話頭,家長們打開了話匣子:“好學校太少,還得往其他城區送娃。”“老師太年輕,成績沒保證。”……
這些訴求,早已進入兩江新區教育局的謀劃之中。“新區成立時,我們通過引進一批優質學校合作辦學的‘短平快’方法加速教育崛起,但問題也比較突出:整體水平與傳統的教育強區、大區有一定差距;依靠引進優質學校、優質教師發展教育,未來不可持續……”兩江新區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李亭一向記者細數著工作中的“不到位”。
如何滿足群眾的更高需求?兩江新區探索了一條精細化發展的道路——“弱什么補什么”。區級強化平臺等設施建設,各校因校制宜,尋求最合適的數字化應用渠道。
兩江新區不斷建設完善區教育云平臺,對接國家、市智慧教育專網,外聯智能化專業教育平臺,陸續接入區域標準化應用24個、學校個性化應用28個,從“應用為王”方向為域內學校提供全維度數字教育服務。
“這個月幾次測評中,班里有5名同學,數學學科成績出現較大波動……”兩江新區云創中學初二(3)班的7名教師圍坐在一起,通過兩江新區教育云平臺AI教研室開展“班科”教研。
所謂“班科”教研,就是班級全科教師針對一個月內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展開集體教研。云創中學校長饒霞介紹,“班科”教研在關注階段內學生整體學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學生學習狀態、學習習慣等,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
在兩江新區,各學校新型教學模式遍地開花。博雅小學利用“區級平臺數據+資源”,構建“一心四環四化四精”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成功申報省級課題;兩江巴蜀初級中學校提出“小靈通”教學方式,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動態均衡……
“打通的每一條路,都是‘智慧教育路’。優質資源更便捷,數據貫通更精準,形式多樣更泛在,價值共賦更開放,加速實現用智慧的方法培育智慧的人。”重慶智慧教育創新中心副主任王冬憧憬著未來。
依托云平臺深入推進校家社協同
傍晚時分,家長有序耐心地等著孩子走出校園。“如果3年前到學校門口,那看到的會是家長抱著二娃、牽著狗、穿著拖鞋,大聲叫著孩子名字,一片混亂。”兩江新區行遠小學校長鄒賢蓮回憶道。
“學校極為迫切要改變這一面貌。”在鄒賢蓮看來,育人是以人的成長驅動人的成長,育人過程中,學校是關鍵,家長同樣重要。
行遠小學位于兩江新區回遷房片區,學校教育提質面臨大量難題。怎樣才能將協同育人工作觸角延伸到“最末梢”?
行遠小學依托數字化,全面推進“校家社三空間融合的智慧教育”。在橫向上,以學校定制的“智學、智研、智理、智陪、智聯”“五智”云平臺為核心,為家長提供了解、參與學校各項工作的渠道;在縱向上,理順“家長—家委會—動態項目組”的雁群矩陣發展模式,依托“五智”云平臺,通過家校課程共建、親子電臺、親子集會課程、云端家訪等互聯互補互動,實現校家協同育人。
“我們深知,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分內事,它還需要相互作用的校家社三方共同發力。”重慶兩江新區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楊莉表示,兩江新區正在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校家社協作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發展。
新的協作模式,在兩江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校社協同上,重慶兩江新區星光學校創建以學習為中心,有機植入智慧書吧、AI社區、智慧足球場等開放型課程的“星空間”,拓展學校與社區共建泛在、靈活、智能的學習空間;
在課后服務上,猶如中央廚房的兩江新區課后服務平臺,既有校內“三點半”課堂,又有校外機構資金托管和課次監管服務,不僅供應“家長套餐”,還有“心育餐”“法治餐”等特色菜;
在戰略互補上,兩江新區聯合北京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和企業編寫智慧教育發展報告,開展項目研發、課題研究、講座交流、案例輸出、課堂共建、成果共享……
協作的結果,是數字化教學改革成果不斷鞏固,教學更靈活、成效更顯著、師生更幸福,整區校際差異系數全市最小,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
高標準探索人機協同教育新模式
“程程,今天氣溫有點高,你需要盡快給我打開遮陽傘。”通過平板電腦收到自己設計的機器人發來的信息后,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程麟涵利用午休時間去種植區照顧盆栽。
“嘉美農場小管家”“少年營養衛士”……在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項目式學習成果令人大開眼界。
禮嘉實驗小學校長江均斌介紹,該校學生一年級就進入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學習。“教育是培養面向未來的人,作為新校,我們積極探索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更多途徑。”
“少年人工智能學院以智敏·編程課程、智略·人工智能課程、智聯·學科智慧課程三大課程群的開設,將人工智能全面融入學校人才培養、教育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教師能力、學習環境等教育場域之中。”禮嘉實驗小學副校長張佳介紹。
“我們剛入學100天的一年級學生,在和名校五年級學生同臺競技時勝出,拿了重慶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比賽特等獎。”張佳自豪地告訴記者。
不到5年的時間,從一片荒地到兩校一園,正是靠著“人工智能撬動一所學校發展”的“看家本領”,禮嘉實驗小學成為學校轉型發展的耀眼明星。
王冬介紹,目前,兩江新區42所中小學及公辦幼兒園配置了65間人工智能機器人教室、10間樂聚創客實驗室;建成線上名師工作室10個,圍繞“AI教育”開展主題教研。“以禮嘉實驗小學為代表,兩江新區圍繞‘人工智能+教育’,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著力打造優質新型學校,探索人機協同教育新模式。”王冬說。
“近3年,我們一直在思索一個新區的教育如何從追趕走向示范,不僅將政策優勢化為動力,更是將教育創新探索實踐作為自己的責任。”李亭一表示,帶著將“規劃圖”變為“實景圖”的決心,兩江新區將堅持“用得好才是本事,離不開才是硬道理,群眾滿意才是高標準”的思路,用發展的眼光打開賽道,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上,腳步不停、探索依舊。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