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http://www.wandqa.cn2025年04月03日 09:32教育裝備網
科技自立自強首先是一種精神,表明我們有勇氣、有志向全面走向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模式由跟蹤借鑒轉向創新引領;其次是一種能力,表明我們開始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憑實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是一種現實,表明我們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AlphaGo(阿爾法圍棋)戰勝人類頂級圍棋棋手之后,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產品走進日常生活。近年來,DeepSeek(深度求索)、ChatGPT(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等帶給人新的沖擊,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迅速改變世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到戰略高度。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在這一重要論述中,“頭雁”效應意味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在促進高水平自立自強方面發揮重大作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于創建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意義非凡,一直是近年來的戰略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專章部署“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的重要內容。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長期目標到短期工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成為以創新為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
人類社會處在由工業時代向數字時代跨越的節點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撲面而來,國際格局深度調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創新決定著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由此決定著國際競爭的未來趨勢。
第四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開啟了由工業時代向數字時代的“升維”轉換,即經由以蒸汽機、電氣化為牽引性技術所形成的工業社會為基礎,人類借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邁向數字時代。信息化伴隨著工業化的升級改造不斷發展,當社會完成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改造,形成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形態要素時,數字時代便真正來臨。
數字時代意味著在三維空間中疊加了智能化數字空間。從學術概念來看,人工智能是指被人設計出來的智能機器或新的智能體,能“感知”環境、“思考”并采取行動,使成功機會最大化。從設計目的來看,人工智能是被用來超越人類的,這種“超越”是利用其算法、速度、數據、算力和機器屬性幫助人類擴展智力和體力。智能化數字時代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將使未來社會運行的基礎發生根本性變革,個體的生存發展方式、群體的生產生活狀態都將發生巨變,世界秩序和經濟結構也在重構。
智能數字空間與三維視覺空間疊加,通過虛實交互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野,也進一步增強了發展對技術的依賴。國際競爭圍繞生存鏈、供應鏈、價值鏈頂端展開,牽引性產業技術的發展直接高維進階,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2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面對科技革命下的數字時代的來臨,新的數字空間需要大量智能技術產品,若最為基礎的“底座”技術跟不上時代“升維”,則會處于經濟產業鏈的中下端,科技不自立自強自然受制于人。我們必須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注重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全鏈條創新效能提升,通過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形態躍遷。
科技自立自強首先是一種精神,表明我們有勇氣、有志向全面走向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模式由跟蹤借鑒轉向創新引領;其次是一種能力,表明我們開始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憑實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是一種現實,表明我們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數字時代是新的歷史性“疆土”開拓時代,由創新走出的企業、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活力和國家發展國際競爭實力的體現。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這一重要論述啟發我們,要深入思考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關系。人才培養質量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科技自立自強要通過創新人才來實現,二者相互支撐、相互成就。教育不僅要充分利用智能技術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還要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和科技關鍵。
同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仍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綱要》指出,教育布局和改革試點要緊密對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重要部署表明,高水平開放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我們要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3
教育如何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時代“升維”的重要體現之一是,以科技維度之新帶動世界形態之變。教育要先承接這種變化,進而積極推動變革。數字時代,教育將出現“課堂+泛在+智能”新形態,將產生“智能技術參與下的規模化教學和泛在資源供給下的個性化學習”新范式。這種新型的因材施教,有助于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教育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國家全局性的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為引領,教育的基礎性支撐,體現為依托高質量人才培養保障高質量發展水準;教育的戰略性支撐,體現為依靠培養創新人才、產出創新成果支撐創新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國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和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認識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推進,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看創新發展效果,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包括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攻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總體而言,就是以創新為引領,不斷產生新動能新優勢,形成新領域新賽道,壯大新質生產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發展的整體效能。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高等教育面向經濟產業全鏈條創新。由原始創新到生產力實現的全鏈條各環節都有創新,如揭示規律的科學發現、運用原理的技術發明、集成實踐的工程創造、創新擴散的技術應用、規模制造的批量生產等。寫在“紙上”的“論文”重在認識世界,寫在“大地上”的“論文”重在改造世界。高等學校要通過分類發展形成高質量體系,以個體特色發展適應社會,以體系之力滿足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高水平大學集聚創新要素,培育科技產業發力點。面對創新發展要求,新舊動能迅速轉換,新領域新賽道不斷涌現,高校迫切需要以創新成果打造新興產業源頭、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大學要利用人才優勢構筑創新高地,融合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創新創業人才,以科技創新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對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戰略科技引領力量,推動形成由大學集群輻射的科技創新地、產業活力源、經濟增長極。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