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活化高校美育生態
http://www.wandqa.cn2025年04月03日 09:33教育裝備網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猶如顆顆璀璨明珠,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髓。它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情感和靈魂的寄托,蘊含著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這些古老而神秘的藝術走進現代高校,一場跨越時空的交融就此展開,開啟了傳統與創新、文化與教育相互交織的新篇章。這一實踐能提升高校教育質量,也能促進推動社會美育發展,助力構建“美美與共”的社會美育大格局。
扎根高校
非遺教育與社會美育深度融合
新時代背景下,美育旨在面向全體人民,全面提升國民審美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美育本質是情感教育,關乎個體的藝術鑒賞力和創造力發展,更是培養社會成員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因此,美育應是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實踐的領域。
非遺項目因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民族美育精神,成為高校美育課程開發的重要切入點。非遺記載著人們面對世界積極、智慧的生存姿態,記載著他們豐富而深沉的內心渴求和寄托。將這些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形式引入現代高校課堂,恰似創造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美麗邂逅,開啟了傳統與創新、文化與教育相互交融的新篇章。如一些學校將藝術與科技融合,創新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在激發學生創作靈感、創作新型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在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認同感,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非遺項目的引入不僅僅局限于專業課程,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全校通識教育。如開設中國剪紙藝術、傳統音樂等課程,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接觸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多元審美視角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通過組織非遺文化節、主題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深層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認同。
搭建橋梁
促進文化交流與社會互動
非遺項目引入高校,極大地豐富了校內外的文化交流。如多校聯合舉辦皮影戲主題報告活動,讓師生全方位領略非遺魅力,激發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討論。這種合作模式是政策指導下的具體實踐,也是高校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典范。
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和相關活動,公眾得以近距離接觸和體驗非遺魅力,推動社會美育發展。非遺活動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人們在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價值,激發對美的追求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求索。
非遺項目在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互動方面作用顯著。學校開展的各種非遺活動為不同年齡段和社會階層的人們提供共同參與的機會,打破年齡、性別、地域等界限,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空間。同時,非遺活動還能作為學校與社區之間的紐帶,加強學校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為各方協同育人奠定基礎。
強化應用
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
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舉辦講座,是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重要舉措。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還讓學生在傳統技藝的學習中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接觸,學生不僅能學習手工藝技巧,還能從他們身上體會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些積極效果成為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強大動力。
學校、教師和有關方面可以利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數字技術,改變傳統美育模式,使更多人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接受美的熏陶。如在剪紙藝術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虛擬現實設備仿佛置身于古代手工作坊,親身體驗剪紙步驟。這種技術的應用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工藝流程和技術細節。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分享課程資源,讓更多人受益。
如此一來,非遺不僅是被傳授的文化資源,更成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學媒介。非遺項目融入課堂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教育局限,促進跨學科合作。如將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鼓勵學生創作出兼具傳統韻味和當代審美的作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新契機。
實現目標
構建全員參與的社會美育大格局
新時代的社會美育需要構建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發展的格局。這意味著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都要承擔起相應責任,共同營造有利于人們感知美、享受美的環境。高校在此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通過非遺項目進校園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它不僅能展示學術和技術成果,也是面向社會開放的美育窗口,為公眾提供了了解和欣賞傳統藝術的機會,推動社會美育的發展。
非遺項目的引入不僅為高校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展示了高校在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優勢,為社會美育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未來,高校可以通過更多的互動和合作,向社會開放美育資源,促進全民審美素質提升,實現非遺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